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唐静静:浅析红六军团转战永州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16-07-04 00:00:00 来源:红网双牌站 作者:唐静静 编辑: 更多理论研究

  红六军团过境永州虽历时半个月,但却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胜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粉碎了蒋介石布防从江西万安、遂川、大汾,经湖南酃县(今炎陵县)、耒阳、安仁直到衡阳、永州的东西大横线,将红六军团“剿灭”于永州的阴谋,更可贵的是,红六军团在永州西征中创新出来的求实和探索精神,将永远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精神资源,对于我们建设和谐永州有着长远的指导作用。

  一、红六军团西征过永州前的形势

  红六军团于1934年6月由湘赣军区的红八军、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合编而成。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军事上节节失利,根据地不断缩小,被迫突围,实行战略转移。其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都受到严重的挫折,形势日益恶化,不得不另行开辟新的根据地。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发布《关于红六军团转移到湖南创造新苏区问题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指示红六军团由江西遂川突围后,第一步到达湖南桂东地域,发展游击战争,推广游击区域;第二步到达新田、祁阳、零陵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苏区根据地;第三步横渡湘江,向新化、溆浦之间的山地发展,并向北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二军团取得联系。

  为了完成中央要求红六军团转移到湘中地区发展游击战、创建新的根据地,迫使湘敌进行战场上的和战略上的重新部署,破坏其逐步紧缩中央苏区的计划,为中央红军尔后转移时有个立足之地并创建一块中转的落脚之地,以便尔后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时能够顺利与红三军会合(红二军团前身)的艰巨任务。红六军团从地方武装调集2000多人、5000余只枪充实队伍,并调集250名地方干部随军行动,总人数达到9700余人。8月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受命率红六军团离开湘赣根据地,从横石、新江地区出发。8月11日,胜利突破湘赣粤三省敌人设置的四道封锁线,到达湖南桂东县的寨前圩。12日上午,在寨前圩的河滩上召开了连以上干部西征誓师大会。根据中革军委指示,由任弼时在会上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萧克为军团长兼十七师师长,王震为军团政委兼十七师政委,李达为军团参谋长,张子意为军团政治部主任,龙云为十八师师长,甘泗淇为十八师政委,谭家述为十八师参谋长,方礼明为政治部主任。由于敌军迅速围攻而来,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放弃第一步计划,兵分两路穿越陈宜公路,绕过桂阳县城西进永州。

  二、红六军团西征转战永州

  红六军团根据敌情变化,趁敌围堵部署和湘江布防未完成之机,于1934年8月12日晚,从寨前圩出发,经沙田、汝城的濠头、暖水、田庄和资兴的滁口等地,穿过敌人的防堵线,经东江,进入郴县,越过郴宜公路,绕过桂阳,于20日下午,先头部队进占新田县城。当晚,红六军团主力从桂阳县塘湾桥等地进到新田县小源村一带。在小源村宗祠,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分析敌情。此时,何键调集2个师另1个旅4个保安团,以刘建绪为总指挥,进行围追堵截。红六军团部决定摆脱敌人,强渡湘江,向新化、溆浦地区前进。23日,部队到达湘江右岸的蔡家埠一带,佯攻零陵县城,准备抢渡湘江。湘军刘建绪发现红军抢渡湘江意图,忙调重兵防堵湘江、尾击红军。同时,桂敌第七军廖磊部分两路向道县、零陵前进,堵红军西进。湘江两岸为国民党军重兵控制,且湘江猛涨,河宽水急,红军渡江已不可能。红六军团遂放弃由零陵地区强渡湘江的计划,折向东南方向的阳明山区前进,拟酌情建立游击根据地。但进到阳明山后,发现这里地瘠人稀,区域狭小,不利于建立和发展根据地。同时,敌3个师又2个旅已分南北两路向阳明山围攻,于是,红六军团又放弃这个计划,东出祁阳的白果市,从四倍于我的敌军包围中摆脱了出来,绕过敌五师侧翼,急转南下,到达嘉禾县城附近。9月2日红六军团全部人马进入道县南端的都庞岭北麓蒋家岭。这里是湘桂两地交界处,为通往广西的前沿地带,有号称桂军的“铁军师”部队把守。红六军团正面掩护,侧面猛攻,激战一天,占领了制高点,绕过敌重兵布防的湘桂通道永安关,从另一要隘清水关进入广西境内。4日,一举击溃湘桂敌军8个团后,红六军在广西全州的界首渡过湘江,占领西延(今资源)县城。

  红六军团过永州的路线图:郴州市桂阳县→永州市新田→宁远→双牌→零陵→双牌阳明山→祁阳白果市→宁远县→新田→郴州市嘉禾→蓝山→宁远→道县→江华→道县→广西全州

  三、红六军团转战永州的历史地位

  红六军团从8月20日经郴州桂阳县进入永州地域,至9月3日从道县清水关进入广西,在永州转战近半月,足迹遍及永州8个县区,高度机动,胜利摆脱敌军的追剿和地方团防的袭扰,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圆满完成为红军在阳明山区建立根据地进行实地察看,为中央红军西征过永州探路的任务。

  1.否定第二步转移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和拟以阳明山为苏区根据地的部署,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探明了地情及敌情,发挥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的作用。

  一方面,中央对红六军团向湖南发展的路线、地域和行动作了具体规定:“六军团由黄坳、上下七地域的敌人工事守备的薄弱部或其以南,转移到现独立四团行动的桂东地域,在转移中要迅速脱离敌人,以便到桂东的游击地域,高度的迅速的发展游击战争和推广游击区域”,“六军团在桂东不应久停,第二步应转移到新田、祁阳、零陵地域去发展游击战争和创立苏区的根据地”,其目的在于打乱湘敌的部署,破坏敌人逐步紧缩中央苏区的计划,以协助中央苏区的作战,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红六军团的力量,并在创立新的根据地的斗争中,确立与二军团的可靠联系,以造成江西和四川两块根据地连结的前提。在第三步计划抢渡潇水无法实现的情况下,1934年8月24日凌晨,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在零陵县蔡家埠湘江东岸的略江口回师向东,进军敌人防守力量较弱的阳明山,恢复实施第二步计划。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电告中央军委,准备“在祁阳、新田、常宁地域之阳明山及其附近地域发展游击活动,以阳明山为根据地”,25日傍晚进驻阳明山的祖爷岩。进入阳明山后,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在歇马庵召开会议,一致认为阳明山山势险峻,人烟稀少,物资匮乏,回旋余地少,群众关系较为薄弱,敌军数量众多且力量强大,无法达到牵制、调动湘粤桂三省敌人,策应中央红军的转移,并在阳明山组织游击战、运动战中建立根据地的目的,决定放弃在阳明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计划。红六军团依据客观实际,完成转移到新田、祁阳、零陵地域去发展游击战争和创立苏区的根据地的实地察看。明智果断放弃阳明山,否定中央红军对红六军团的第二步战略转移计划,从我们回顾历史来看,是正确的,它不仅保证在永州突围时间,保存红六军团力量,还为后在四周的地形、民情、经济条件及敌情最为适宜的湘西澧水流域上游开辟新的湘鄂川黔根据地提供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契机。

  另一方面,红六军团在永州历尽千辛万苦,冲破了敌人的追击、堵截、围攻,实现了牵制敌人兵力,减轻敌人对中央苏区压力的目的,探明了沿途国民党军兵力部署的虚实,查明沿途的地形、民情、气候、物产等,为中央红军转移提供了重要情报;完成了中央训令的第一、第二步的战略转移,特别是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探明了敌情,即湘粤桂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统治最薄弱的地区,对中央红军的战略突围极为有利。1934年9月下旬,中央“三人团”制定的红军主力实施战略转移的突围计划。突围的路线和目标是:在苏区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的封锁线,从赣粤边界西进湘南,沿红六军团西征路线渡湘江,再掉头北上,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当然中央红军坚持把“到湘西去,和红二、六军团会合”当作惟一出路使湘江战役遭受巨大损失,但最初选择沿红六军团突围的路线是可行的。只能说,在战略转移途中,他们不顾军事形势的变化,即红六军团过湘江后,湘江地区已加强戒备,大筑碉堡。蒋介石在了解到红军西进的路线和意图后,又调动30万兵力,五路围堵,张网锁江,严加防守。这样,中央红军在过了第三道封锁线后继续沿红六军团路线西进,错误继续坚持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自然就会出现头破血流的惨重局面。

  2.正确的军事指导,对客观形势正确的分析和把握,为红六军团在以后战役中灵活用兵、机动歼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积累宝贵经验。

  一是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正确分析和把握客观形势,确定正确的战略立足点。红六军团在实行战略转移初期,尽管总方针是明确的,但具体的战略立足点和行动路线,团军政委是根据战争形势、沿途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全国总形势的变化、敌我力量对比发生的变化来选择确定并不断调整的。如1934年8月20日,红六军团占领新田县城后,分兵两路,经零陵城周围直插湘江东岸,遇敌阻击,如果机械执行中央精神,红六军团即使渡过湘江,也是把自己不足万人的队伍置身于数倍于己的敌军重围之中。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依据客观实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创造和运用新的原则和战法,制定灵活机动的作战方针,利用调集的大部分北方敌军弱山怕水的劣势,果断决定放弃原定从零陵地区渡江的计划,进入深山密林,到达阳明山地区,同时向中央作了报告并申述改变原计划的理由。转向北面阳明山区后,在放弃建立和发展临时阳明山游击根据地的计划后,根据情况变化,又回师从祁山山口进入宁远县石家洞的祖山口。红六军团通过在调动敌人向南追击,突然向西的行军方向,27号拂晓跳出了敌军的重重包围,进入宁远,急进道县。红六军团在面临的弱军运动中,创造性地开展避重就轻迂回战术,有时曲线行军,声东击西,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弄得敌人扑朔迷离,疲于奔命;有时以急速的行动,猛烈的动作,震憾敌人的战略的要害,使敌摸不着头脑,促成其仓惶的调动。最终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摆脱乃至扭转不利的战略态势,成功实现两者实力对比的战略转变。红六军团后在取城步、绥宁、武岗地区未成功情况下,也正是运用这种迂回转移战术,改变计划,夺路南下,占领通道县城。渡渠水,西入贵州。湖南军阀何键曾无可奈何地哀叹:红军行踪飘忽,“我十五、六师跟踪追逐数千里”,“从未遇其主力”,“敌情不明、军队疲于奔命”,并大骂地方部属“毫无准确之报告”,“殊堪痛恨”。

  二是统筹帷幄,在永州高山险水行军战斗中逐步摆脱大搬家甬道式行军的羁绊,实现行军兵团性战略转变。据萧克的回忆:“这次向西行动,中央军委指示我们一切都要带走。由于我们主要领导人不大了解西征意图,也没有接受红十七师北上的经验,结果,把省保卫局的犯人,医院,兵工厂,石印机,甚至连个老虎钳子都带了。有个电台发动机很重,也带上走,你走十里路,它就掉队一、二里。后续部队也跟着掉队。这种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机动能力被这些家当缠住了,行军不灵便,打仗顾虑多,客观上降低了领导者寻找机会打仗的雄心。”当时还不懂得从理论上来批判它,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永州地区山高路险,河流众多实际,红六军团领导层很快意识到这种完全违反了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运动战原则的。为了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红六军团领导层果断决策,首先处理了大而重的机械设备,及时甩开包袱。进入永州后,红六军团沿途赠送当地百姓马灯、衣服、蚊帐、被单、脸盆等,分发大土豪地主的财物,8月下旬进入永州至在9月上旬进到黔东南地区时,除武器弹药外,其他东西全部扔掉了。可以说,正是在行军战斗中逐步摆脱大搬家甬道式行军的羁绊,保证了转战永州的高山险水中轻装上阵,避开大敌迂回走,忽东忽西兜圈子,沿途转战8个县区,冲破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了转移和牵制敌人的任务。但错误路线的执行者并没有高度重视红六军团在行军中兵团性的战略转移的宝贵经验,而是将丢掉辎重看作是红军的耻辱,陆定一当时在红军总政治部工作,李志民时任红三军团教导营政委,亲历了湘江之战的危局。他们谈到当时情况叹息:红军从出发到遵义会议前,在通过第四道封锁线时,为了搬运那些笨重的机器,拖延了很长时间,造成战斗部队伤亡重大。

  3.爱民护民,遵守铁的纪律、民族政策和组织原则,结下深厚的军民情,为中央红军顺利过永州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红六军团过境永州,他们既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一面打击敌人,一面宣传革命真理,启发群众觉悟,执行民族政策,关心人民疾苦,打击土豪劣绅,播撒革命火种,在唤醒沿途各族人民觉悟的同时,也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拥护和支持。一方面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利用一切机会向群众作口头及书写宣传,消除群众对红军的误解和惧怕心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污蔑和歪曲宣传,说共产党要共产共妻,是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导致群众对红军的误解很深,只要一听说红军来了就纷纷上山躲藏了。另一方面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发动群众筹措给养物资。各部队设立了没收、征发委员会,没收土豪劣绅的财产,按政策向农民、商人征购、采买。战场缴获,是后勤保障的一个重要的来源。据现双牌麻江毛里湾郑本莲老人和大麻江齐金兰老人回忆,红六军团进过村时,老乡们上山躲避,后来发现红军不进屋,不惊扰老百姓,坐在街上休息,相互说话和气,身着各式有补丁的衣服,吃的都是自背的粮食,打死的是有财有势的土豪,帮助群众担柴、运草、挑水,送给他们一些银成品、被子和衣服,在墙壁上书写了“劳动农民配合我红军,大土豪分田地”、“打倒屠杀我工农子弟兵的国民党”、“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的标语。他们马上到村的后头山把村民都叫回村子,村民李安荣主动热情为红军带路到白水岭,红军亲热地送给他一条毛巾和一枚上面有“苏维埃”字样的银毫子,这让他感动一辈子。茶林大河江村邓柱三老人回忆,他看到红军纪律严明,为人亲切,天气炎热,就为红军提桶井水解渴,红军送给他一个上面有“苏维埃”字样的银毫子。老百姓还主动地把在铲子坪被地方反动武装打冷枪打死的一名红军埋在山坳里。1934年8月31日,先锋部队胜利击溃道县南四区“铲共义勇队”的阻击后到达茶园渡口,红六军团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从河中打捞起保障责令沉入河中的船只,找来门板和木料,架起一座简易浮桥,顺利渡过潇水。9月2日,红六军团在攻击道县蒋家岭受挫的危险关头,当地老乡的主动带路,3个团经沙田绕过敌人火力控制区,经过3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攻占蒋家岭,获得战斗胜利。

  红六军团以实际行动宣告红军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队伍,是人民自己的队伍,消除国民党反动宣传的不良影响,获得了老百姓的广泛支持;他们英雄气概和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亦为红七军、中央红军远征过永州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红七军,中央红军转战永州各个县区、100多个乡镇700多个自然村,先后8次攻占新田、蓝山、道县、江华和永明(今江永)等县城,进一步开展革命宣传,启发群众觉悟,与永州人民结下深厚的鱼水情谊。永州人民群众在党的政策感召和红军发动、影响下,大力支持红军,为红军带路、送茶做饭、缝衣纳鞋、救护伤员、架设浮桥。杨成武后来回忆说:“在道县没有群众帮助,不能那样快占领道州城。在革命老区群众帮红军司空见惯,想不到在新区道县会类似情景,致使人民子弟兵所向无敌。可见井冈山留下来的传统是多么珍贵。”六军团、中央红军两次攻占道县城,每次都在当地群众帮助下重新搭建好被折毁的浮桥,解放后,茶园渡口被命名为“红军渡”。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经过永州期间,参加红军的青年有170余人,其中江华县就有100余人。(双牌县史志办 唐静静)

 


 

最新图片
    热点排行